反壟斷利劍應揮向汽車和石油行業
發布時間:2013-08-23 新聞來源:一覽石油英才網
在奶粉風波后,誰會是下一個“合生元”?這是目前大家關心的問題。國家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局長許昆林日前表示,石油、電信、汽車和銀行等行業,已在發改委下一步反壟斷視野之內。分析人士認為,就目前情況看,由于存在一系列壟斷行為,汽車和石油行業應成為反壟斷調查對象。
種種跡象顯示,發改委反壟斷節奏和強度在明顯提升。今年以來,發改委已先后在液晶面板、房地產、旅游、黃金飾品及奶制品等領域掀起反壟斷風暴,平均兩個月一起的反壟斷頻率遠超從前,開出罰單總額遠超過去5年總和。
然而,縱觀反壟斷局在成立以來查處的壟斷行為,多在白酒、奶粉等快速消費品領域,真正被老百姓看作是大壟斷者的石油、電信和汽車等領域,尚未見到發改委實施反壟斷。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反壟斷法規定只反壟斷行為、不反壟斷地位有關。但是,壟斷地位必然導致壟斷行為,即便只是針對壟斷行為,汽車、石油等行業壟斷行為也是盡人皆知,現在已到該好好“反”一下的時候了。
以汽車行業為例,汽車銷售跨區保護政策就是明顯的壟斷行為。從反壟斷法有關規定可以看到,壟斷協議是嚴重的壟斷行為。其中,分割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就屬于此種情況,但跨區域銷售限制卻已成為不少汽車廠商通行做法之一。很多消費者有過類似遭遇,如有位河北朋友想來北京買輛汽車,卻以區域保護為由被告知不能購買。正是在這一政策下,同一品牌汽車,在北京、貴陽、蘭州等地售價各異。十萬元的一臺家用轎車,有時銷售差價竟然在兩萬元左右。這一差價已遠遠不能用運費和銷量等因素來解釋。
令人稱奇的是,越是經濟不發達、老百姓收入低的地區,汽車售價越高。實際上,并非汽車經銷商不想降價,而是廠家以取消代理資格恐嚇經銷商不得跨區銷售。經銷商不但不能跨區銷售,廠家還借壟斷地位,規定經銷商要嚴格按廠家最低限價進行銷售。這實際上違背反壟斷法相關規定,即禁止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壟斷協議,包括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最低價格等。
分明是行壟斷之實,卻掛以“保護”之名,這種分割市場限制商品要素跨區域流動及規定最低價格的做法,剝奪不同地區消費者平等購買汽車的權利,維系著廠家暴利。這種做法不但嚴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,還違反反壟斷法有關規定,因此汽車行業應成為反壟斷局著手重點打擊的“老虎”之一。
實際上,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單一汽車廠商擁有超過20%的市場占有率,但可如此實施壟斷行為,那么占我國成平油銷售大半江山的中石油和中石化,利用在市場的絕對支配地位,想實施壟斷行為就更加易如反掌。反壟斷法不反對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,但反對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行為,反對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、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。為保持石油行業適度競爭,成品油定價機制規定,成品油零售企業可在不超過政府規定的汽、柴油最高零售價格前提下,自主制定具體零售價格。也就是說,政府只規定最高限價,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加油站是可主動降價的。
但由于中石油和中石化壟斷半數以上的加油站,這些加油站地理位置優良,在同時掌握著上游油源和下游加油站同時,“兩桶油”主動降價積極性自然不高。因此,每當國際油價開始下跌,國內成品油有下調預期時,國內民營加油站便紛紛在路邊支起廣告牌,各種打折促銷活動層出不窮。此時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直營加油站,卻往往安靜得出奇。
一覽石油英才網專家表示,如果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商定在北京范圍內銷售汽油不打折,這就屬于價格串通。分析人士認為,由于中石油和中石化旗下加油站體量眾多,任何一家單一企業都構成對成品油零售市場的支配地位。因此,即便是兩家沒有互相串通,只要有一家在內部下達不得打折銷售的指示,也應視作是壟斷行為而嚴加查處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
分享到: | 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